开完上一个会,你拿着笔记本电脑和咖啡,正在快速走回座位。这时你的下属李雷突然跳出来拦住你:“老板,占用你一分钟,有件事儿是这样的,blablabla,你觉得怎么处理好呢?”
你怎么回答?A、我现在很忙,我想想再告诉你;B、你应该这么做、这么做。你会选A,还是选B?
概念:猴子理论
从管理,尤其是时间管理的角度看,A,和B都不是正确的答案。为什么?因为你把本应由下属照料的猴子,抱到了自己身上。
这就是著名的“猴子理论”。
猴子理论,是由威廉·奥肯发明的一个有趣的理论。他在他著名的畅销书《别让猴子跳回背上》里面,把责任或者“下一个动作”,比喻成猴子。
一件事,本来是下属的责任,但是因为每个人都有“逃避责任”的天性,他们遇到困难时,在家依赖父母,在公司依赖老板。“你觉得怎么处理好呢”这样的问题,其实就是把他的责任,那只猴子,抱过来找你说:老板,你帮我照看这只猴子好吗?
你如果回答了A,“我现在很忙,我想想再告诉你”,就相当于说:好吧,猴子先给我,你去玩儿吧。你的下属,瞬间就兴高采烈地不见了。过了几天,他会出现在你的办公室门口,探进头来问:老板,那件事你想得怎么样了?
如果你回答了B,“你应该这么做、这么做”,就相当于说:照我说的做,给猴子吃点这个药,打点那个针。你的下属,瞬间又兴高采烈地不见了。过了几天,他又会出现在你的办公室门口,探进头来问:老板,那只猴子死了。你看下面怎么办啊?
你选A,是帮他承担决策的责任;你选B,是帮他承担决策可能失败后的责任。
假如你有10个下属,每个人每周都扔3个猴子到你身上,你都说“我现在很忙,我想想再告诉你”,也就是一周你要收养30只猴子,他们爬满你全身,让你焦头烂额,完全没有时间处理自己的责任。
神句:你觉得呢
那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呢?
李雷问:“你觉得怎么处理好呢?”,这时候,你可以回答:“你觉得呢?”
这个“你觉得呢?”是一个神句。作为管理者,你要牢牢记住,对着镜子多练几遍。
他说:“老板,我想不出来,才找你的啊。”你说:“这样,你可以找几个人头脑风暴一下,一起再想想。我今天下午5:30有点时间。到时候,你拿几个方案,我们俩讨论一下。”
下午5:30,他带着5个方案来了。他讲完后问:“你觉得哪个方案好呢?”这时候,你要怎么回答?对了。你要说“你觉得呢?”
他说:“A不错。”你可以说:“A是不错,但是你有没有考虑过这种情况?”
他说:“有道理。那我觉得,D更好。”你可以说:“D也很好,可是如果竞争对手这样做,怎么应对?”
他说:“看来,还是C最好。”你说:“太棒了。就这么做。下周五你再来找我一次,我们看看效果如何。”
这时,猴子收回了已经搭在你肩上的那只手,回到了你下属身上。
这就是猴子理论。
运用:如何不让别人的猴子爬满你的全身
,组织中最基本的原则,是“责权利心法”。但很多人都有“逃避责任”的依赖心理,让老板帮他承担决策的责任,和决策可能失败的责任,而有些老板,很享受这种被依赖的感觉,但是让下属的猴子占据了自己所有的时间,焦头烂额,下属也没有成长。猴子理论,就是让责任待在它的主人身上,不要让别人的猴子,爬满你的全身。
这是一套非常简单、但很有效的时间管理方法。不过在具体执行的时候,你要注意下面五个原则。
第一,你和你的下属必须明确猴子,也就是责任、下一个动作的归属,不能他以为在等你,你以为在等他。
第二,每次和下属像案例中那样的辅导和讨论,应控制在5~15分钟之内。每天控制总的讨论次数。
第三,只能在约定的时间讨论,不耽误你自身的责任。“我现在正在赶一份报告,你明天早上8:30来找我,可以吗?”
第四,和下属的讨论,一定要电话,或者见面,不能通过邮件。电话、见面,是同步沟通,沟通完,猴子还在下属身上。邮件是异步沟通,他写邮件给你,你没回的时候,猴子就在你身上了。
第五,每次讨论完,要约定下次沟通时间。“下周五你再来找我一次,我们看看效果如何。”否则可能因为困难,事情会不了了之,猴子被下属抛弃,饿死在路上。
小结:认识猴子理论
猴子理论,就是让责任待在它的主人身上,不要让别人的猴子,爬满你的全身,结果自己焦头烂额,下属还无法成长。
正确的做法是,用“你觉得呢”来提问,帮助下属养成“只出选择题,不出问答题”的习惯,节省自己时间,培养下属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