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宋学文的唯一笔记
以爱之名
以爱之名

以爱之名

爱,是为了促进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断拓展自我界限,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意愿。

2022-07-14 21:30:49

爱,是一种极为神秘的现象,我们很难给出确切的定义,也很难触及它的本质。关于爱的研究,是心理学界最艰难的课题之一。要尝试了解爱的本质,我们就需要涉足一个神秘的领域。爱的概念实在太博大、太精深了,无法用言语彻底解释清楚。尽管我相信这一部分内容很有价值,但我也清楚,我笔下的文字不可能完全涵盖爱的真谛。

2022-07-14 21:31:02

其次,爱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爱,意味着心灵的不断成长和心智的不断成熟。爱在帮助别人进步和成长的同时,也会拓展自己的心灵,使自我更加成熟。换言之,我们付出的爱,不仅能让他人的心智成熟,同样也能使自己获益。

2022-07-14 22:46:22

第三,真正意义上的爱,既是爱自己,也是爱他人。爱,可以让自己和他人都获得成长。不爱自己的人,绝不可能去爱别人

2022-07-14 22:46:34

今晚我想去游泳”和“今晚我要去游泳”。人人都有爱他人的欲望,但很多人只把这种爱停留在想法和口头上。想爱不等于去爱,爱的想法不等于爱的行动。真正的爱是行动,是一种由意愿而产生的行动。爱一个人却没有付诸行动,就等于从未爱过。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付出爱的时候,在为了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贡献力量的时候,一定是出于自觉自愿的选择,即主动选择去爱,而不是一种被动的强迫。

2022-07-14 22:47:23

长期以来,人们对“爱”存在着各种荒谬的认识。最常见的误解,就是把男女恋爱,尤其是把“坠入情网”当成是爱,或者认为它至少是爱的一种表现。坠入情网的人,常常激情洋溢地表白:“我爱他(她)!”但其实,这只是一种主观的欲望而已。首先,坠入情网,通常会产生与性有关的欲望。众所周知,不管我们多么爱自己的孩子,都不可能与他们坠入情网。许多人都有关系密切的同性朋友,但除非有同性恋倾向,否则,决不会与其坠入情网。人们之所以坠入情网,是因为他们在意识和潜意识里有一种性的冲动。其次,坠入情网的“爱”不会持续太久,不管爱的对象是谁,早晚我们都会从情网的羁绊中爬出来。诚然,这不意味着我们不再爱对方,不再爱那个与我们坠入情网的人,但令人头晕目眩的恋情,终归有一天会彻底消失。这就如同美好的蜜月,迟早要归于结束,鲜艳的花朵,势必要枯萎凋零。

2022-07-14 22:55:44

我为什么要用“真正”两个字呢?我想强调的是,坠入情网并不是真正的爱,只不过是爱的一种幻觉而已。情侣只有在脱离情网之后,才能够真正相爱。真爱的基础不是恋爱,甚至没有恋爱的感觉,也无须以之为基础。我在本章开头给爱下了定义,根据定义可以确知,坠入情网算不上真正的爱,原因如下:

2022-07-14 22:58:55

坠入情网唯一的作用是消除寂寞,而不是有目的地促进心灵的成长。即使经过婚姻,使这一功用延长,也无助于心智的成熟。一旦坠入情网,我们便会以为自己生活在了幸福的巅峰,以为人生无与伦比,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在我们眼中,对方近乎十全十美,虽然有缺点和毛病,那也算不上什么,甚至只会提升其价值,增加对方在我们眼中的魅力。在这种时候,我们会觉得心智成熟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当前的满足感。我们忘记了一个事实:我们和爱人的心智其实都还不完善,需要更多的滋养。

2022-07-14 23:07:53

坠入情网既然不是真正的爱,那么它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仅仅是自我界限暂时的崩溃吗?在我看来,它与人的性欲(性的需求和原动力)有关。坠入情网,是人类内在的性需求与外在刺激发生作用时,所产生出的典型的生理和心理反应,其意义在于增加人类的生殖机会,促进物种繁衍和生存。或者说,坠入情网是人类原始基因对于人类理性的征服,使我们心甘情愿地落入婚姻的“陷阱”。倘非原始基因在起作用,不知有多少恋人或者配偶(包括幸福的人和不幸福的人)在步入婚姻殿堂之前,就会因想到婚后要面对的现实,而感到张皇失措,只想落荒而逃了!

2022-07-14 23:08:17

坠入情网会给我们造成一种幻觉,让我们误以为“爱情是永恒的”,正是这种幻觉让我们心甘情愿地步入了婚姻的陷阱,推动了家庭和婚姻的运转。这种幻觉的起源,多半来自被人们津津乐道的“浪漫爱情的神话”,并可在童话故事中找到渊源:王子和公主享受世人的簇拥和欢呼,幸福地步入婚姻殿堂,一生一世,相亲相爱。浪漫的爱情神话使我们相信,世界上每个青年男子,都有属于他的唯一恋人,每一个青年女子也同样如此,这是上天注定的;除了对方,我们找不到更适合的伴侣了,因此一旦相逢,必定坠入情网。既然我们的相遇是天作之合,就永远都能满足对方的需求,永远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如果我们跟伴侣有了摩擦和冲突,曾经的激情慢慢消失了,那么必然是因为当初的选择出了错——我们可能违背了上天的旨意,错过了最适合我们的人。事实的真相是:我们把初恋时爱的感觉,错当成了永恒的爱。为了追求永恒的爱,为了追逐那种幻觉,我们后悔不迭,要么与对方分道扬镳,要么一辈子生活在悔不当初的痛苦之中。 通常,许多神话都蕴含最朴素最伟大的真理,不过,浪漫的爱情神话除外。从本质上说,浪漫爱情神话是一种可怕的谎言。数不清的人陶醉于神话营造的虚假氛围中,只想成为爱情的奴隶,到头来却发现自己始终生活在自欺欺人的假象中。现实生活与浪漫爱情,往往相差十万八千里。

2022-07-14 23:11:50

坠入情网虽然只是一种幻觉,但却可以骗过大部分世人,使人神魂颠倒。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这是因为坠入情网的感觉,跟真正的爱极为相似。

2022-07-14 23:14:30

性和爱虽然可能同时发生,却不是同一回事。在特定情形下,性跟自我界限的崩溃有着某种关联,它可以让人产生狂喜。性的高潮让自我界限刹那间崩溃,使我们可能变得极度忘情。但狂喜过后,自我界限就会恢复原状,我们也重新恢复了理智,对对方再也提不起精神来,甚至连起码的喜欢也谈不上。在性高潮的刹那间,我们忘了自己是谁,只感觉灵魂出窍,迷离在了时空之中。但这样的感觉只能持续短暂的时间,甚至只有短短一秒钟。 真正的爱带来的喜悦,延续的时间更为长久,可以使我们和宇宙融为一体,我们把这种情形称之为“人性和神性的结合,也就是天人合一”。在神秘主义者看来,宇宙原本浑然一体,我们通常所说的恒星、行星、房屋、树、鸟、自我,都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宇宙的有机组成部分。一般人把眼前的事物都看成是孤立的个体,这只是一种幻觉,印度教徒和佛教徒将此现象称为“空”。和其他神秘主义者一样,这些教徒们相信放弃自我界限,才能认知真正的现实;把自己孤立起来,感觉自己是宇宙中独立的个体,就不可能体验到宇宙的和谐统一。不过,也有一些印度教徒和佛教徒走向了极端,他们认为尚未发展出自我界限的幼儿,比成年人更能感觉到世界的真实状态。有的人甚至认为,回归到幼儿时代,才能体验到真实的统一感。这一论调,对于不愿面对痛苦、不想承担责任的青少年来说,可能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他们会认为:“我不必承担得太多。别人的要求我可以置之不理。只要停留在青少年时代,拒绝成长为成年人,就可以享受到超凡入圣的感觉。”遗憾的是,他们非但不能因此成为圣人,反而容易患上精神分裂症。 好在大多数佛教人士都相信,我们必须先拥有或完成某些目标之后,才有资格谈“放弃”。婴儿在还没有形成自我界限之前,也就谈不上自我界限的消失,婴儿也许比父母更接近真实的状态,但没有父母的关心和照顾,他们就无法生存,也无法恰当地表达智慧和见解。只有经过成年人的阶段,经过磨炼和修行,他们才有可能达到至高境界,体验到超凡的感觉。有的人认为,借助生理的性高潮或服用迷幻类药物,也可以达到涅槃之境,但实际上,那种境界绝非涅槃之境。想达到涅槃和永生的境界,获得神性的启发,我们就必须要体验真正的爱,并且要为此付出艰苦的努力。 在这一意义上,恋爱或性却有可能成为真爱的开始,因为恋爱和性爱造成的自我界限的暂时消失,可以使我们对对方做出承诺,而在履行承诺的过程中,真正的爱便可能产生。由于我们提前品尝到了自我界限消失后的滋味——即幻想中神秘的爱的感觉,所以在激情过后,我们仍醉心于那种美好的感觉,这种感觉会成为一个诱因,引发我们去追求真爱。坠入情网本身并不是爱,但它却是爱的神秘架构中最重要的一环。

2022-07-14 23:17:34

对爱还有一种最常见的误解,就是将依赖当成了爱。心理医生天天都会碰到这类问题。这种情形多出现在因感情失意而极度沮丧的患者身上,他们无法忍受孤独,甚至产生轻生之念,常以自杀相威胁。

2022-07-14 23:19:17

真正的爱是自由的选择。真正相爱的人,不一定非要生活在一起,只是选择生活在一起罢了。”

2022-07-14 23:19:37

没有别人的关心和照顾,就认为人生不够完整,以致无法正常生活,这就构成了心理学上的“依赖性”。过分的依赖只能导致病态的人生。当然,我们必须区分病态的依赖和对依赖的正常渴望。人人都有依赖的需求和渴望,都希望有更强大、更有力的人关心自己。不管我们看起来多么强壮,不管我们花多大的心思装出无所谓的样子,但在内心深处,我们都曾渴望过依赖他人。不管年龄大小,不管成熟与否,我们都希望获得别人的关心和照顾。心理健康的人承认这种感觉的合理性,却不会让它控制自己的生活。假如它牢牢控制了我们的言行,控制了我们的一切感受和需要,那么它就不再是单纯的渴望了,而是变成了一种心理问题。因过分依赖而引起的心理失调,心理学家称之为“消极性依赖人格失调”,这是最常见的心理失调症状。

2022-07-14 23:21:01

仅仅把得到别人的爱当成最高目标,你就不可能获得成功。想让别人真正爱你,只有让自己成为值得爱的人。满脑子想的只是消极接受别人的爱,就不可能成为值得爱的人。”

2022-07-14 23:22:49

极性依赖患者的过度依赖倾向,正是人格失调的一种特殊症状。他们不肯推迟满足感,先苦后甜,只贪图暂时的快乐,始终不能面对现实。他们从不考虑他人的需要,即使情感关系行将破裂,仍然我行我素,不肯做出改变。他们不肯为自己的成长负责,还会阻碍最亲近的人的成长。倘若情感出现问题,他们就会归咎他人。他们每每活在失望和沮丧中,但却认为是别人没有尽心尽力。他们容易忘记别人的好处,单单想到其缺点和不足,并为此感到消沉,产生怨恨。

2022-07-14 23:27:47

消极性依赖患者的过度依赖倾向,正是人格失调的一种特殊症状。他们不肯推迟满足感,先苦后甜,只贪图暂时的快乐,始终不能面对现实。他们从不考虑他人的需要,即使情感关系行将破裂,仍然我行我素,不肯做出改变。他们不肯为自己的成长负责,还会阻碍最亲近的人的成长。倘若情感出现问题,他们就会归咎他人。他们每每活在失望和沮丧中,但却认为是别人没有尽心尽力。他们容易忘记别人的好处,单单想到其缺点和不足,并为此感到消沉,产生怨恨。

2022-07-14 23:28:26

爱的对象不仅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无生命的事物或者活动,例如“他爱金钱”,“他爱权力”,“他爱园艺”,“他爱打高尔夫球”,等等。一个人每周工作七八十个小时,一心获取金钱或权势,固然也可能有所成就,但金钱的积累、权势的巩固,并不意味着自我能获得真正的拓展和完善。我们有可能如此评价某个白手起家的老板:“他其实是个小人,是个目光短浅的吝啬鬼。”无论“他”多么热爱金钱、崇尚权力,都没有人认为他拥有爱心,这种人的终极目标只是财富和权力。爱的唯一目标,乃是促进心智的成熟和人性的进步。

2022-07-14 23:28:49

爱是个抽象的字眼,由于爱的含义太过笼统,很容易遭到误解和滥用,从而妨碍了我们接触爱的真谛。我不指望人人都了解爱的本质,但相当多的人显然滥用了“爱”这个字眼。他们习惯于用“爱”来形容关心的事物,却极少去考虑爱的本质,也很难恰当区分智慧和愚蠢、善良与邪恶、高贵与卑贱之间有什么不同,这是危险而可怕的事实

2022-07-14 23:31:25

很多时候,我们自称为别人着想,可能只是为了逃避责任,满足自己的愿望: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出自个人的意愿,核心动机是满足自我的需求;不管为别人做什么事,真正的原因都是为了自己。有的父母会这样告诉孩子:“你应该感激我们为你所做的一切。”可以肯定地说,这样的父母对孩子缺少真正的爱。其实,我们真心去爱某个人,是因为我们自己需要去爱别人;我们生儿育女,是因我们自己想要孩子;我们爱自己的孩子,是因为我们渴望自己成为充满爱心的父母。真正的爱能够使人发生改变,在本质上是一种自我扩展,而非纯粹的自我牺牲。所以,爱在某种意义上是自私的,最终追求的是自我完善。区别爱与非爱的关键不是自私或是无私,而是行为的目的。真爱的目的永远都是促进心智的成熟,出于其他目的的“爱”都不是真爱。

2022-07-14 23:40:39

真正的爱,需要投入和奉献,需要付出全部的智慧和力量。要使爱的对象得到成长,就必须付出足够多的努力,不然爱的愿望就会落空。唯有真正的投入和奉献,才是实现爱的有效方式

2022-07-14 23:42:20

真正的爱来自双方心灵的意愿,而不是一时冲动。真正的爱是自主的选择,无论爱的感觉是否存在,都要奉献出情感和智慧。时刻都有爱的感觉,诚然是一件好事,但爱能否持久,取决于我们是否有爱的意愿,是否有奉献精神。例如,我可能会遇见一个心仪的女人,我很想去爱她,但这么做就会毁掉我的婚姻,危及我的家庭,所以我会抑止这一想法,我会这样说:“我很想去爱你,可我不会这么做,因为我对妻子和家庭做过承诺。”

2022-07-14 23:43:28

我们知道,拓展自我界限和实现自我完善是爱的目的,所以,爱需要不断的努力。拓展自我界限就如同走路一样,每多走一步或多走一里,都可以逐步对抗与生俱来的惰性,抵御因恐惧而产生的排斥心理。拓展自我界限,意味着摆脱惰性,直面内心的恐惧。而爱则可以给我们勇气,使我们敢于迈向未知的领域,敢于拓展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界限。因此,爱也可以说是勇气的一种表现形式。换句话说,爱是为了努力促进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表现出来的一种勇气。当然,为了爱之外的其他事物和目标也可以产生勇气,并付出努力,这是我们经常都会有的情形。因此,并不是所有的努力和勇气都是爱。不过,真正的爱一定需要努力和勇气,不然就不可能是真正的爱,这一点毋庸置疑。

2022-07-14 23:44:48

爱,最重要的体现形式,就是关注。我们爱某个人,一定会关注对方,细心照料对方,进而帮助对方成长。我们必须把成见放到一边,调整心理状态,满足对方的需要。我们对对方的关注,一定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行为,这种行为不仅能促进对方心智成熟,还可以对抗自己内心的懒惰,让我们付出努力。著名心理学家罗洛梅说过:“如果用现代心理分析工具去分析每个人爱的意愿,我们就会发现,爱的意愿的本质,其实是一种关注。为了完成意愿所需要的努力,就是对关注的努力,也就是努力去关注。我们要让头脑清醒,让心智健全,这是体现关注的最基本要素。”

2022-07-14 23:45:43

体现关注最常见、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努力倾听。我们大部分时间都在听别人说话,

2022-07-14 23:46:00

但在大部分的倾听中,我们扮演的角色都不是接受者,而是给予者,尤其是在倾听孩子说话的时候。根据孩子年龄的不同,倾听的方式也应有所不同。一个上小学一年级的6岁孩子,说起话来可能没完没了,对于这种情形,父母如何处理呢?最简单的方式是直接让孩子闭嘴。在有的家庭里,父母甚至做出规定,绝不允许孩子说个没完。第二种方式是不管孩子说什么,大人都不予理睬,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只能自言自语,他们跟大人之间丝毫没有互动和交流。第三种方式是假装倾听,实际上仍在忙自己的工作,想着自己的心事,偶尔说一声“嗯、啊”或者“好极了”,以此应付孩子。第四种方式是有选择地倾听,孩子说到某些似乎重要的事情时,家长才会竖起耳朵,集中一下注意力,试图以最少的精力获取最多的信息。当然,大多数父母未必受过专门训练,可能不具有良好的选择能力,所以通常会遗漏许多重要信息。最后一种方式则是认真地倾听孩子的每一句话,尽可能去理解它们的含义。

2022-07-14 23:48:29

过有时候,孩子也渴望与父母亲近,需要父母听他们讲话。在这种情况下,孩子需要的不是言语交流,而是和父母间的亲密感,因此只要假装倾听就足够了。其实孩子也能够意识到,父母有时是在有选择地倾听,但这种“倾听原则”同样能使他们感到满足。6岁大的孩子,已经可以接受这种倾听规则,而且在他们大量的话语中,只有少部分需要父母的关注和反应。父母最为关键的任务之一,就是在听与不听之间,做出恰当的选择,找到最佳平衡点,尽可能满足孩子的需求。

2022-07-14 23:49:02

最后一点,孩子感受到你的尊重,他们就会觉得,你把他们看成是出色的人。这样一来,他们也就更加愿意听你的话,并给予你同样的尊重。如果你了解孩子,教育得当,孩子就渴望从你那里学到更多。他们学到得愈多,就愈有可能成为出色的人。父母和孩子都可以从爱的互惠中,感受到成长和进步的力量。价值创造价值,爱诞生爱,父母与孩子在爱的默契配合中,就像是跳起双人芭蕾舞,在舞台上共同旋转,动作流畅而敏捷。

2022-07-14 23:51:20

子女需要倾听,这一点永远不会过时

2022-07-14 23:54:33

真正的倾听,意味着把注意力放在他人身上,这是爱的具体表现形式。

2022-07-14 23:54:39

此时,倾听者需要暂时把个人想法和欲望放在一旁,努力去体会说话人的内心世界和感受。这样一来,听者与说者便通过语言结合在了一起,实际上,这一过程本身就是彼此自我界限的一种拓展。倾听者把注意力放在对方的话语上,完全接纳了对方,那么,说话者就会在被完全接纳的气氛下,变得更加坦诚和开放,更愿意把心灵全部敞开,而不是有所保留和隐藏。这样的倾听能增进双方的理解和信任,达到心心相印的境界。所以,用心倾听是一种耗费精力的过程,必须以爱为出发点,只有基于共同成长、自我拓展和自我完善的意愿,才能够达到倾听的目的。但是,很多人却缺乏用心倾听的能力,不管是在商务活动还是在社交生活中,他们都不会长时间倾听他人讲话,而是采取有选择地倾听,他们的头脑早已被别的事情所占据,一边假装倾听,一边想着怎样使谈话尽早结束,怎样尽快达到目的。他们也常常转移话题,灵活地把谈话主旨加以调整,以便让自己感到满意。

2022-07-14 23:55:16

“对不起,我刚才有点儿分心,没有集中精神听你说话。你能否把刚才那句话再重复一遍?”患者极少因此而抱怨,他们知道,我能意识到自己漏听了某些内容,证明我一直在用心倾听。我承认自己分心,等于是向他们做出保证

2022-07-14 23:59:32

倾听是表达关注最主要的形式之一,而其他形式的关注同样重要,尤其是对于孩子而言。比如,和孩子一起玩游戏,就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对于幼小的孩子,家长可以同他们玩拍手游戏。对于6岁的孩子,家长可以同他们一起变魔术或是钓鱼。对于12岁的孩子,家长可以和他们打羽毛球。给孩子读书,指导他们做功课,都是表达关怀的形式。也可以进行其他家庭娱乐活动,比如看电影、外出野餐、开车兜风、出门旅行、观赏球赛等。有的关注形式完全是为了孩子着想,比如坐在沙滩上专心照看4岁大的孩子,或是不厌其烦地给孩子当司机。各种关注(包括用心倾听)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必须在孩子身上花足够多的时间。对于孩子而言,父母的关注意味着陪伴和注意力的付出,注意力越多,关注的质量就越高。父母与孩子相处得越久,给予的关注越多,就越能了解孩子的真实状况:孩子如何面对挫折和失败,如何对待家庭作业,如何读书和学习;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他们什么时候勇敢,什么时候害怕……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信息。经常和孩子共同活动,父母可以教给孩子更多的生活技巧,帮助他们培养自尊自爱的品质。在活动中随时观察和教诲,有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经验丰富的心理学家,也会以做游戏的方式同儿童患者沟通,同时予以观察和诊断,使治疗取得更好的效果。

2022-07-15 00:00:54

人生唯一的安全感,来自于充分体验人生的不安全感

2022-07-15 00:05:06

心智的成熟,除了爱和自我完善,除了突破自我界限,还需要什么条件呢?我在上面谈到的所有事例,都涉及了这一因素:自尊自爱。原因是:首先,敢于追求独立自主,本身就是自尊自爱的体现。我尊重自己,才不愿得过且过

2022-07-15 00:07:05

一味被动地接受别人安排的生活模式。一个人必须大踏步前进,实现完整的自我,获得心灵的独立。尊重自我的个性和愿望,敢于冒险进入未知领域,才能够活得自由自在,使心智不断成熟,体验到爱的至高境界。我们成家立业、生儿育女,绝非仅仅为了满足他人的愿望。放弃真正的自我,我们就无法进入爱的至高境界。至高境界的爱,必然是自由状态下的自主选择,而不是墨守成规,被动而消极地抗拒心灵的呼唤。

2022-07-15 00:07:35

爱的最大风险之一,是发生冲突时的指责和假谦虚,即我们常常以爱的名义去指责所爱的人。当我们和某人发生冲突时指责对方,就等于是告诉对方:“你是错的,我是对的。”父亲指责儿子时会说:“你最近怎么鬼鬼祟祟的?”潜台词是:“你不应该鬼鬼祟祟的,你这样是不对的。我有权批评你,因为我就从来都不鬼鬼祟祟的,我是正确的。”丈夫指责妻子性冷淡,就会说:“你是个性冷淡的女人。你对我的性要求没有反应,所以你是错的。我在性方面是正常的,在其他方面也是正常的。”妻子认为丈夫没花时间陪伴自己和孩子,就会指责丈夫说:“你把这么多时间用到工作上,你实在很过分,你这么做是错误的。尽管我没尝试过你的工作,可我看得很清楚。你应该把精力用在其他方面。”指出别人的缺点,即告诉对方“你是错的,我是对的,你应该做出改变”,这并不是很难做到的事情。批评他人很容易,不仅父母和配偶,人人都可能把批评当成家常便饭,可是,大多数批评只是出于一时的冲动、不满和愤怒,不但没有启发和教育意义,反而会使局面更加混乱。

2022-07-15 00:10:33

真正有爱的人,绝不会随意指责爱的对象,或与对方发生冲突。他们竭力避免给对方造成傲慢的印象。动辄与所爱的人发生冲突,多半是以为自己在见识或道德上高人一等。真心爱一个人,就会承认对方是与自己不同的、完全独立的个体。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不会轻易地对心爱的人说:“我是对的,你是错的;我比你更清楚怎么做更合理,知道什么对你更有好处。”当然,在现实生活中,有的旁观者的确比当事人更清楚,知道怎么做才合乎逻辑。旁观者也可能拥有更高的道德或判断力,这时候,他们有义务指出问题的症结。因此,富有爱心的人,经常处于两难境地——既要尊重对方的独立性,又渴望给予对方爱的指导。

2022-07-15 00:11:05

勤于自省,才能走出这种境地。如果你具有爱心,而且想帮助对方,首先必须进行自我反省,确认自己的观点是否有价值。“我看清了问题的本质吗?”“我的动机是为对方着想吗?”“我发现了问题的症结,还是出于模模糊糊的假想?”“我是否真正了解我所爱的人?”“他的选择可能是正确的,我是否因经验有限才觉得他的选择不够明智呢?”“我想给所爱的人提供指导,是否是出于一己之私?”真正以爱为出发点的人,应该经常反思上述问题。

2022-07-15 00:11:43

“诚实和谦虚,意味着有自知之明。善于自我反省的人,才会表现得诚实和谦虚。

2022-07-15 00:12:07

对别人提出批评,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仅凭直觉就坚信自己是正确的;另一种是经过反省,确认自己有可能正确。

2022-07-15 00:12:17

自律的原动力来自于爱,而爱的本质是一种意愿。自律是将爱转化为实际行动的具体方法。所有的爱,都离不开自律;真正懂得爱的人,必然懂得自我约束,并会以此促进双方心智的成熟。

2022-07-15 00:12:53

爱是一种极其特殊的情感,必须适当地约束。我在前面说过,爱的感觉与精神贯注息息相关。爱的感觉能产生创造性的活力,但如果不加约束,这感觉就会变成逃出牢笼的野兽,它不仅不会成为真正的爱,而且还会造成极为混乱的局面。真正的爱需要自我拓展和自我完善,需要付出必要的精力,而我们的精力终归有限,不可能疯狂地去爱每一个人。

2022-07-15 00:13:04

我知道人间处处有爱, 请你放心地成为你自己; 我相信人生可以变得更加完美, 就让我们加入这场人生的游戏。

2022-07-15 00:13:24

“你我合而为一,我将一生感激

2022-07-15 00:14:38

年时代,我喜欢美国女诗人安·布拉兹特里特的宗教组诗。谈到夫妻关系,她的一句诗曾让我尤其感动,那就是“你我合而为一,我将一生感激”。但到了成年以后,我才渐渐意识到,夫妻双方只有更加独立,保持各自的情操和特性,而不是“合而为一”,才能使婚姻生活更为美满。因惧怕孤独而选择婚姻,注定不会成就幸福的婚姻。真正的爱,尊重彼此的独立,也敢于承担分离和意外丧偶的风险。成功的婚姻能够为心灵提供更好的滋养,成就辉煌的人生旅程。夫妻双方以爱为出发点,为对方的成长尽心尽力,甚至适当做出牺牲,才会获得同等乃至更大的进步。夫妻任何一方登上人生的顶峰,都可以大幅度提高婚姻质量,将情感和家庭提升到更高层次,进而推动全社会的健康发展。换句话说,个人的成长与社会的成长紧密结合在一起。当然,在追求成长的过程中,孤独和寂寞常常是不可避免的。诗人纪伯伦曾这样谈到婚姻中“寂寞的智慧”:

2022-07-15 00:15:07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