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宋学文的唯一笔记
那些三十岁的中年人
那些三十岁的中年人

那些三十岁的中年人

那些三十多岁的中年人

原创 万能的大熊 熊哥新认知 2017-12-17 07:32

之前是华为的工程师离职了,现在是中兴的工程师自杀了,前者大概是34岁,而后者则是42岁。透露出来的信息让人难过,三十多岁人到中年就算了,四十多岁连活都成了困难。

关于这件事的分析还是挺多的,知乎有个高赞回答则提到了一个行业的兴衰,比如这些工程师恰好遇到了通信行业的辉煌,而现在开始衰落之后,就自然被淘汰了。整体来看,还是当年拿的太多了,自己被淘汰之后,一时不太适应,其实我相信华为、中兴出来的人不管怎么样也不至于没有饭吃,自杀的原因从另一个信息源获知大概是老婆还在逼着他给岳父岳母买房子。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媳妇也是非常重要的,以前决定了你的发展,现在还要决定生死。

最近一个朋友在求职,也就是30岁的年纪,能力各方面我都觉得不错,但结果依旧坎坷,让我觉得还是很难过。现在看来,35岁之前还是可以可以考虑打工积累,35岁之后就很可能要自谋出路了。当然,也有高管会爬上去,但这个比例总体还是比较低的,相信职场未来会对35岁之后的人越来越不友好,所以这也反映出了这个社会的机会开始变少了,我们这代80后确实是被牺牲的一代。

这还是有时代背景的,毕竟我们的成长是互联网兴起的交界,新一代的信息量和对时代的理解要早于我们很多,在上学前我们这代人机会不接触社会,而后面这代人很早就参与到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讨论中,也很早就开始对很多行业有所涉猎和学习。大概可以说从专业度角度,他们22岁毕业时的水准,差不多赶得上80后30岁工作几年的水准,而他们27岁前后可以说就达到了体力和精力的巅峰。而在之前的时代,这个巅峰则在35岁左右。27岁的巅峰遇到了35岁的巅峰,后者被淘汰也就很正常了,毕竟不管你怎么巅峰,家庭孩子总会牵涉你好多精力,而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的年轻人们,丝毫没有这样的顾忌。

有人说,年轻的时候不要站在风口赚太多钱,这样难免之后被淘汰的时候,心理落差太大,就容易想不开出危险。这个观点我之前是同意的,现在我不太同意。之前说过一个做微商的朋友今年30岁,做微商赚了6000万,虽然也很焦虑不知道干什么好,但我觉得不乱花也还可以耐心等很多机会,没准还有下一波,就算没有,也不至于活的很拮据。所以在年轻的时候能够暴富,并不算一件坏事,怕的只是小康。

所以我觉得重新划分一下自己的年龄段规划还是比较重要的,至于说上学考研究生和博士的还是要考虑一下专业是不是有前景,不然年龄上的损失可能会挺可怕。从22岁左右本科毕业开始算,22-27算是青年积累时代,28-32算是巅峰时期,32-35进入中年时代,35岁之后就是退休或者创业了。而如果是我们这代人,其实22-30都是青年时代,30-38都是巅峰时期,38-45才是中年时代,45退休就算是挺不错的了。但是一切都开始提前了,现在出现的问题只是两代人的重叠交叉,出现了冲突,等我们这代80后退出历史舞台,后面的竞争就会按部就班很多了。当然,如果是三四线城市,周期一般比一线还要晚几年。

有个片子不错叫《永无止境》,我觉得我们这代中年人,以及下一代青年人要开始考虑自己人生不同阶段的规划了,坦白说就是自己退休了能干吗去。国家退休估计要到65了,你35-65这三十年,总还要有点事情做的,而这些事情,很大程度上都是要靠你35之前的积累的。为什么现在知识经济这么火爆,就是因为很多三十多岁的中年人们感到了退休的危机,却不知道该干什么,所以就随便花点钱学点什么,以为可以解决自己的中年危机,其实解决了老师们的中年危机。很多文化人终于赚到钱了,这也算对他们前半生清贫的回报。不过这代人的问题还没有解决,于是就被薅了羊毛。

从我个人的角度讲,还是要不断精进,最低的底线是,掌握一门手艺。35岁之后可以做个蛋糕、花店、外卖什么的加工服务行业,这个行业不太容易被人工智能替代。对了,很多职业还要考虑人工智能的可替代性,比如一些数据分析、证券交易什么的,很快就不需要人了,人的节奏跟不上了。但是这种抚慰人们精神和胃口的行业可替代性还是比较低的,毕竟大家只看到大骂服务员的,很少有大骂机器人的,因为知道骂了也没用。

另外则是注意积累社交资源,换句话说就是微信啥的加满五千人,微博啥的做做自媒体,加加粉丝,你说这有什么用呢?用处大概是,做好了,能成KOL还能收点广告费,做的不好,只有几千人,起码也能在你做蛋糕的时候有第一批人给你买单推广。我的《格局逆袭》第二部,就要出版了,这本书说的的就是这些事情。

与其抱怨社会生活艰辛,不如归而结网迎接自己的下半生。上半生在北上广打拼一下,下半生回老家建设家乡也会成为一个不错的可选项,相信这也会带动地方房价的增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