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宋学文的唯一笔记
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

有一次我去幼儿园给孩子开家长会,家长签到的时候,下意识地就填上了父亲的名字,我愣了一下,在意识抽离的那几秒,我瞬间意识到,一直以来,自己内心深处从来没有真正完成从儿子到父亲身份的一个转换。也正是这个瞬间,让我真正理解了父母。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和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二十多岁的时候大多数人在想什么?能想什么?无非是满足自身的各种需求。孩子正是在我们满足自身需求的时候,被动地来到这个世界。即使有计划,也是父母的计划。难道有谁问过孩子的意愿吗?

有生育能力,不代表有教育能力。而原生家庭的教育,几乎决定了孩子的一生,一个国家所有的父母,决定了这个国家的下一代、决定了国家的未来。但父母这么重要的岗位,竟然不需要学习,有生育能力就能上岗。我们总以为自己在教孩子成长,其实是孩子在教我们成长。大多数父母自己就是孩子,本质上就是两个大孩子生了一个小孩子,三个孩子过家家。我们以为自己一直在付出,其实一直在索取。同事的孩子上补习班,自己的孩子也必须上,跟同事买了一个包自己也必须买,这两件事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满足自己的需求。孩子从来都在负担不属于他们的东西,就像当初未经孩子同意就被送来这个世界。但只要孩子反抗,我们就会说“我都是为你好”。扪心自问,真的吗?

我们该如何定义好?如果孩子想要的好和我们想要的好不一样,那么到底哪个才是好呢?有标准吗?你非要让他成为你的翻版吗?家里是有王位要继承吗?孩子不是失败者实现梦想的彩票,也不是自己大号练废之后重开的小号。就算你们想要的好一样,你又怎么能确定你想让他做的和你实际表达出来的,和孩子真正理解的以及孩子实际做到的,这四步都能完美传导呢?能不能做到表达观点的时候,不掺杂任何负面的情绪,导致目标产生偏差?一个价值观问题,一个沟通问题,就是大多数家庭教育问题的症结所在。而这一切问题,本质上都是父母的认知问题,跟孩子无关。

我们总是喜欢强调动机的合法性,却总是忽略方法的正确性。父母的爱是真的。孩子的委屈也是真的。不健康的原生家庭,能把一个心智健全的孩子生吞活剥。我们在新闻上看到了跳楼的学霸,却看不到更多表面光鲜内心满是创伤的孩子。他们懂事之后,需要消耗大量的心力和时间去消化代谢掉原生家庭堆积在他们体内的负能量。父母的爱是伟大的,不代表父母也是伟大的。

父母有两种,一种成为孩子一生的榜样,一种让孩子知道,永远不要活成他们那样。不健康的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会产生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重复上一辈的观念和问题,或是竭力避免上一辈的观念和问题。如果一个孩子从小遭到家暴,长大后他可能就会经常对妻子、孩子大打出手,成为施暴者,因为他就是这么长大的。另一个极端就是,完全不对孩子动手,特别惯着孩子,不想让自己受过的苦在孩子身上重现。这两种极端都会影响到他的再生家庭,而他的再生家庭,就是孩子的原生家庭,这就是原生家庭对再生家庭的影响,一代人对一代人的代际传承。

什么样的孩子能破局呢?叛逆的孩子。在父母认知很高的家庭里,乖巧听话的孩子往往更有出息,因为父母的意见大多是对的,性格叛逆的孩子容易走上歧途。而在父母认知不足的家庭里正好相反,乖巧听话的孩子往往没什么出息,因为父母的意见大多是错的,反而是性格叛逆的孩子才有可能破局。这种叛逆不是指打架逃学,而是有主见、有独立的想法,敢于质疑大人口中的“老话”。这样的人受原生家庭的影响要小一些,更有机会打破这种代际传承。我们了解原生家庭的影响绝不是为了将所有的错都甩给父母,不是为了给失败者一个毫无意义的心理安慰,而是为了找出这些影响,剔除这些影响,避免让孩子继续受到影响。

莫言在演讲中回忆自己的母亲:年少时,我曾经和母亲一起去拾麦穗,结果母亲被看守人扇了一耳光。很多年后,我和母亲再次与看守人在集市上相遇,他已经是白发苍苍的老人。我想过去报仇,却被母亲劝住。母亲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同一个人。我们的父母又何尝不是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性,时代的局限性剥离掉父母这个伟大的角色,他们跟我们没有区别。人这一辈子,谁不是第一次当父母啊!你父亲当年骑着二八大杠,后座上的幸福,比今天你奔驰副驾上的幸福还要纯粹。但你的出生改变了这一切,让一个孩子变成了父亲。转眼过去你三十而立,那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也已经不再是当年的那个年轻人。

当你某天突然在孩子的家长会上,理解了父母当时的处境,接受了他们的认知局限性,原谅了他们的某些过错,你就饶恕了过去的那个自己。当你不再去抱怨原生家庭的种种不幸、当你明白自己性情中那些负面的东西来源于哪里、当你学会了与这些负面的东西和解并且慢慢去修正、当你学会了理解和原谅,开始用心去改善这一切时,你就会发现,人生,才刚刚开始。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