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宋学文的唯一笔记
做一个悲观的乐观主义
做一个悲观的乐观主义

做一个悲观的乐观主义

从最早的“草根”,到现在的“打工人”“小丑”,这些称呼我觉得恰恰表明今天的年轻人比他们的父母年轻时更清醒也更幽默。清醒的是他们对很多事儿不再抱有幻想,幽默的是他们选择了一种最无害的发泄方式——自嘲。太阳底下从来没有过新鲜事,人性没有变过,世界没有变过。今天我们遇见的大部分的事情都能在史书上找到原型。唯一不同的是,由于信息大爆炸,人们接触到了太多求而不得的东西。本来或许可以知足常乐,难得糊涂。但现在只要你打开手机,一座座海市蜃楼就在眼前挥之不去。古人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但现在多少年轻人二三十岁就被迫知天命了。海量的信息让他们越来越清楚地了解到,自己的上限在哪儿,也接受了有些东西生来有就有,生来没有这辈子基本上也就不会有了的一个现实。但你能说今天的年轻人不努力吗?他们比任何年代的人都要努力,因为想要的东西实在太多了,只是很多时候拼了命,结果还是一无所获,想放弃又不甘心,于是陷入了一种集体性的焦虑。

为了缓解焦虑,只能重新自我定位,降低自我认同,这就是社会学中的自我认同危机。他们开始自嘲,把自己藏在人群里,用弱者的姿态来获取安全感,毕竟相比被别人打脸,还是自己下手更知道分寸点,与其被别人嘲讽,不如“我嘲讽我自己”。那这种幽默感是怎么形成的呢?人在生命危急时刻,大脑会分泌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让你思维敏捷反应迅速,便于逃生。幽默和这种身体机能其实很像,只不过前者应对的是突发情况,而幽默是人在长期面对苦难的时候,大脑为了化解痛苦的一种自救行为。久而久之,这种行为成为习惯,就成了幽默感。比如,郭德纲年轻时很苦,在一个玻璃房间里被人展览,只是为了混一点演出费。后来,他在专访里说:“我愿意给你当狗,你不要,结果我成了龙。”喜剧之王周星驰从小就住在贫民窟,母亲一个人养活他们姐弟好几个,也是从小看惯了人情冷暖,才练就了“金刚不坏之身”。

其实仔细观察,你很容易发现,但凡特别幽默的人,往往都经历过长期的身心痛苦和煎熬,所以我们说喜剧的内核是悲。而那些出身好,长相也好的男神、女神,几乎没有特别幽默的。当然,并不是说这种一帆风顺的人生不好,虽然幽默感是从苦难中淬炼出来的,但幽默并不是人生的必需品,苦难更不是。相反,我认为人世间最痛快的事莫过于少年得志。毕竟谁不想当个高冷的霸道总裁,谁不想年少有为不自卑呢!萧伯纳说:“人生有两出悲剧,一出是万念俱灰,另一出是踌躇满志。”这句话一开始我理解不了,直到后来我读到尼采说的:“悲观主义是颓废的表现,乐观主义是肤浅的象征,悲观的乐观主义才是强者的态度。”


我恍然大悟,原来万念俱灰就是过于悲观,太颓废;踌躇满志呢,又过于乐观,太肤浅。那什么是尼采说的悲观的乐观主义呢?我觉得就是现在的年轻人既没有像日本的平成废宅那样无欲无求,也没有像西方的流浪汉那样醉生梦死。他们自称打工人,努力地活着。平凡中透露着追求,屈辱里带着点儿倔强。我认为这就是悲观的乐观主义,这就是强者的态度。

发表回复